2025年4月11日是第29个世界帕金森病日,今年的主题是:人工智能助力PD管理。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如何助力PD的管理呢?AI在PD管理中的应用已渗透到疾病全周期,涵盖早期筛查□□□、精准诊疗□□□、手术辅助□□、治疗优化和长期监测等环节常见的有氧运动有哪些有氧运动的主要功能。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功能障碍疾病,主要影响中老年人,多在60岁以后发病。其症状表现为静止时手□□□□、头或嘴不自主地震颤,肌肉僵直□□□、运动缓慢以及姿势平衡障碍等,严重者导致生活不能自理。
很多人可能并不清楚,帕金森病为什么叫帕金森病呢?那是因为在1817年,来自英国的内科医生詹姆斯·帕金森博士在一篇文章中描述关于震颤性症状,这是对该病最早的✅阐述,因此将其命名为“帕金森病”。后来,为了纪念帕金森博士,欧洲PD联合会从1997年开始,将每年的4月11日确定为“世界帕金森病日”,因为这一天是PD发现者——詹姆斯·帕金森博士的生日。
PD患者常常认为肢体颤抖□□□□、动作变慢是疾病的核心困扰,却容易忽视另一种隐匿的“疼痛杀手”——膝关节炎。据研究统计,约40%-60%的PD患者会合并膝关节炎,两者叠加不仅加重疼痛□□□、活动受限,还可能引发跌倒□□□、骨折等严重后果。作为从事康复医学,关注功能障碍的我们,深知只有将两种疾病视为整体进行联合干预,才能真正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PD患者大脑中多巴胺分泌减少,不仅影响运动控制,还会削弱疼痛感知和炎症调节能力,导致膝关节炎疼痛更顽固□□、恢复更缓慢。
左旋多巴类药物虽能缓解震颤和僵直,但长期使用可能掩盖疼痛信号,使患者忽视关节损伤的早期预警。
针对于以上的问题,康复治疗的核心目标是打破“疼痛-不动㊣-更痛”的恶性循环,工作流程主要包括精准评估和治疗。
早期治疗可以针对帕金森病的症状进行有效干预,缓解震颤□□□□、运动迟缓□□、肌肉僵硬等问题,使患者能够保持较好的身体功能和生活质量。例如,通过服用多巴胺替代药物等,可以补充大脑中缺乏的神经递质,改善患者的运动症状,让患者能够像正常人一样行动自如。
在疾病早期就㊣进行积极干预,能够延缓神经元的㊣进一步损伤,推迟疾病进展到中晚期的时间。一些研究㊣发现,早期合理使用药物或采取其他治疗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神经细胞,减少神经元的死亡和变性,从而延长患者的相对稳定期,减轻后期治疗的负担。
2.关节松动术:在无痛范围内轻柔活动膝关节,改善活动范围(如髌骨松动□□□、胫股关节分离手法等)。
3.多感官刺激诱发㊣肌肉收缩:用毛巾包住冰块或者软毛刷,从膝关节向髋关节方向,快速擦拭股四头肌(大腿前部肌群)以触发肌肉收缩,对抗肌肉僵硬。
5.水中康复:在游泳池内,利用水的浮力减轻关节压力,进行抗阻训练(如水中步行□□、踢腿或骑功率自行车等)。
1.表面肌电反馈训练:实时监测肌肉激活程度,纠正发力模式(如避免下肢多组肌群同时过度紧张和膝盖内扣等)。
2.虚拟现实(VR)步态训练:通过游戏化场景激励患者完成动静态平衡□□□□、阶梯上下和跨步等较高难度动作。
3.无创深部脑刺激治疗(TI刺激和dTMS刺激):研究证明TI刺激对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状可以产生积极影响,如运动迟缓□□□□、震颤□□□、药效维持时间等。
8. 体重管理:研究显示,肥胖患者的膝关节炎进展速度是正常体重者的3倍。PD患者可通过少量多餐□□□、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控制体重。
PD膝关节炎的治疗是一场持久战,但通过科学的康复策略□□、规范的药物管理和积极的生活方式调整,患者完全可以摆脱疼痛的枷锁。每一次轻柔的关节活动都在延缓病变,每一滴汗水都在重建力量。让我们携手,用专业与关怀为PD患者点亮无痛生活的希望之光!
无创深部脑刺激TI刺激作为一种新型电刺激干预手段,具有无创□□、安全□□、能干预到㊣深部脑区等优㊣点。前期结果证明TI刺激对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状可以产生积极影响,如运动迟✅缓□□□、震颤□□、药效维持时间等。本项目主要观察TI刺激对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及✅脑功能的影响,以期为帕金森病带来安全□□□□、有效的创新治疗新选择!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浦东院区)治疗师长,主管物理治㊣疗师,美国杜肯大学物理治疗硕士(MPT),上海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博士在读);擅长脑卒中□□□、脑外伤及帕金森和运动损伤后功㊣能障碍的临床评估与物理治疗。
兼任:上海市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康复治疗学组秘书□□、上海市康复医学会物理治疗专委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物理治疗专委会(徒手PT学组委㊣员□□□□、重症康复专委会青年工作学组委员□□□□、社区康复工作委员会适宜康复技术推广学组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冲击波医学专委会青年委员等;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篇,其中SCI论㊣著2篇□□□、CSCD论文8篇,参编书籍11本,拥有专利1项。
曾获:中国康复医学会“科普先进个人”□□□、中国康复医㊣学会“优秀青年治疗师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十佳医技工作者”□□□□、首届全国康复临床技能竞赛决赛团㊣体一㊣等奖 □□□□、上海市康复医学会医学科技奖二等奖□□□、第十七届上海市医学科技奖成果推广奖□□□□、第七届上海市青年医学科普能力大赛团体二等奖等。